东北只去过锦州,300万人口的城市,因辽沈战役出名,我到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每天 放《大决战》,里面就有许多锦州的场面,锦州之战国共两军均伤亡惨重,北郊的“辽 沈战役纪念馆”,墙上刻着许多战死者的名字,但无名烈士却有更多。 锦州市貌并不讨人喜欢,电线在城市上空左穿右插,像蜘蛛网似的怀旧。一个工业 为主的城市,国有企业占了很大比重,效益不佳,下岗的职工据说也不少,通常市民的 收入仅在五六百元之间,到了1999年,市长的工资才好不容易过了千元,为市民们带来 一线希望。 在市政府里见到了锦州的市长副市长,市政府大楼称得上雄伟,但里面的办公设施 却很简陋,木桌子和农村小学里常见的相去不远,一问才知道是“革命委员会”年代留 下来的,一位敬酒时会念“领导在上我在下,想来几下就几下”市长秘书,他说现在市 领导最头疼的就是国企,搞不好也卖不出去。 但锦州人是乐观的,每到傍晚时分,古塔下聚起几百人“闻歌起舞”,老头老太太 自是常客,一般人想出场“献技”也绝无问题,自由加入,舞累了自由退出。看起来是 “群魔乱舞”,但个中乐趣,怕只有局内人才能真正享受。 锦州各方面的消费都不高,夜生活尚算丰富,吃的方面以烧烤最为闻名,东北菜的 的份量都像东北人一样实在,所以点菜的时候大可不必拘泥六个菜、九个菜的习惯,有 三两个菜就很可观了。广东人恐怕不会喜欢白酒,锦州出的“净瓶泉”啤酒却口感甚佳。 都说中国改革开放走上了不归路,任你到哪都能得到印证,比方说锦州就有一家酒 吧风格十分地道,装修和服务不会比南方大城市里的“掉价”,而且还有一支乐队现场 演唱,美国的乡村歌曲和罗大佑的作品唱得都很投入,往往一曲罢了掌声四起。 这里有一位服务员刚到过广东旅游,可以用简单的广州话和我们聊天,我们猛赞她 冰雪聪明,这种感觉,广州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了。 锦州的女孩子在东北地区属比较温柔的一类,林彪攻下锦州以后,据说是迷上了这 里一位姑娘,在毛泽东三令五申之下,就是不肯挥师天津,使天津三营守兵得以从海路 逃跑。到后来他为儿子“选妃”,也特地交代手下到锦州去,大概是想让儿子圆了自己 的锦州梦吧,然而林副主席的夫人叶群对锦州的女孩素无好感(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选出的“妃子”是江南一带的。 这家酒吧人气鼎盛,它的名字叫“卡萨布兰卡”。因为喜欢上这个酒吧,所以在里 面坐了很久,也因为喜欢这个酒吧,竟无端生出一丝牵挂……
Archive for 1999
最近出差上海、杭州,公务繁忙几无余暇观光,但匆匆旅程中却也有几点浮光掠影的 感受。 上海的年轻女性专为大都市而造,她们的纤长细腻绝不适于体力劳动,或长裙或短裙 袅袅地在大街上走,欣赏价值远远超出实际价值――上海滩能干活的男人有的是,她们存 在的本身,就是对大上海最大的贡献。 自古苏杭多美女,但是杭州的女孩子却是应该唱《小城故事》的,她们没有上海女性 那种风云变幻的体验,文静而收敛,很认真地托着腮帮子听男孩讲话,没有上海女性深入 骨髓的嗲劲,也缺乏上海女性对男人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虽然同样风姿迷人,但我想两地的女孩子是合不来的,念中学的时候有一位祖籍上海 的女生,念书特别认真,其中原因之一是怕在广东上大学,后来她如愿以偿考上了上海的 学校,偏偏毕业分配怎样也留不在上海,在杭州工作了几年,据说打击颇大,伤心之下干 脆嫁给上海的男人――在美国的上海男人,到美国去了。 从广东男人的角度看,上海的男人比较可怜,但如果可以就近娶上一位上海女孩的话, 天大的可怜,许多男人(应该也包括较有大男子主义的广东男人)都心甘情愿地忍受。这 次认识一位小广东,在上海闯荡几年不单事业上做出了样子,而且娶了一位漂亮的上海太 太,生下活泼无比的胖儿子,所以很有成就感。当然事业成功非常重要,没有这个前提, 上海女孩也好,杭州女孩也好,一律免问。 一些上海男人抱怨,上海的女孩,“一流的漂洋过海,二流的深圳珠海,三流的顺德南 海,不入流的留在上海”,听起来对广东人有些情绪,不过我确难想像上海女孩袅袅地走 在顺德南海的情景……也不敢想像,罪过罪过。
前一段有机会到北京,在钓鱼台国宾馆吃了一顿饭。 钓鱼台从前是皇帝钓鱼的地方,后来成了国宾馆。“钓鱼台”三个字是乾隆皇帝手 书,“钓鱼台国宾馆”却是江泽民的字。冬天的钓鱼台仍然留有几分春意,这样的风景 在北京并不多见。十二号楼原是毛泽东的住处,地方宽敞但也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倒 是一些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更有意韵,据说李嘉诚曾经租住过其中一个,花了1万美金。 80年代邓小平指示钓鱼台在完成国事任务之后,应该有限度地对外开放,所以当时 的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管理局开办了钓鱼台大酒店,作为对外开放的“特区”,但是绝 大多数人却是冲着守卫森来的国宾馆来的,大酒店反而没有什么人提起。钓鱼台的卫兵 记性特好,得到批准的的车辆驶近,立即做出放行的手势,完全不需要停车检查;白撞 的马上会给拦住,卫兵的眼光确实锐利,每天这么多车出出进进,车牌号码都要记在心 里,错不得。 咱们国家的政体全是中国特色的,国宾馆的菜式却都中西合璧。比方说当晚的罐焖 牛肉,调味上恐怕采用了许多西式的香料,但罐子却是地道的紫砂罐子,热热地端上来, 中西美食融为一“罐”。又比如纸包鲜鱼,接近粤菜中蒸鱼的风味,但鱼都按西方人的 习惯剔了鱼刺,用锡纸包好后进微波炉连蒸带“局”,果然有所创新。 当晚的菜式为五味冷头盘,四小菜,热菜有乌鱼蛋汤、鲍鱼四宝、纸包鲜鱼、香酥 鸭子、罐焖牛肉、草菇时菜、冰糖银耳,点心有黄桥烧饼、小蛋糕,饭后有水果。据说 这个标准如果供应给国外一些大公司的宴会,每一位的价格可能达到500美金。当然服务 的水准很高,服务员都戴着白手套。 隔壁的宴会厅,邓朴方也在吃饭,不时传来卡拉OK的歌声。我们没有唱歌,饭后到 钓鱼台俱乐部打保龄球去了……
和瑞士人握手 第一集 永久中立 (瑞士联邦议会大厦夜景) (字幕:瑞士联邦议会大厦) (解说)这里是瑞士联邦议会大厦,瑞士的最高权力机构――联邦委员会所在地。 (照片+特技,从七名部长的照片中推出阿道夫‐奥吉) (解说)瑞士没有总统和总理的职位,联邦委员会由七名委员组成,委员同时分任7个部的部长,阿道夫‐奥吉是瑞士联邦政府国防和体育部长,他刚刚完成了一次中国之旅。 (采访瑞士联邦政府国防和体育部长阿道夫‐奥吉,略谈访华观感) (解说)瑞士联邦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由委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并不得连任,和这种独特行政架构同样特别的是,瑞士在将近两个世纪前,开始在国际上担当的“永久中立国”角色。 (采访瑞士联邦政府国防和体育部长阿道夫‐奥吉,略谈瑞士独特的国际地位) (解说)瑞士没有加入联合国也没有加入欧盟。1992年瑞士全民公决否定加入欧洲经济区的提案之后,联邦政府仍然致力于加强与欧盟的合作。这本由联邦政府散发的宣传品上,欧盟标志后的女郎含情脉脉注视着瑞士,下面则是一句警醒的话―― “欧洲正在联合”。 (联邦政府宣传品,“EUROPE IS UNITING”) (解说)作为瑞士的国防部长,阿道夫‐奥吉领导的职业军人仅有1500人,他需要依赖的主要力量是民兵――平时总兵力合共2.8万人,战时可达62万人。和两次世界大战均不沾边的瑞士可谓全民皆兵,20-50岁男性公民必须服役一年,退役时还要把武器带回家中保管,接受定期的军事训练。 (联邦政府国防部内景,民兵军事训练片断) (解说)作为瑞士的体育部长,阿道夫‐奥吉目前摆在第一位的工作,就是为瑞士申办2006年冬季奥运会。 (采访瑞士联邦政府国防和体育部长阿道夫‐奥吉,谈瑞士申办奥运的情况,内容可详细一些) (解说)和其它申办国家一样,联邦政府也准备了份量十足的宣传材料,向国际奥委会展示和强调将冬奥会办在瑞士的种种好处。不过瑞士人至少没有必要夸张以下的优点――这就是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瑞士西南部城市――洛桑(LAUSANNE),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是其它国家梦寐以求也不可能得到的,瑞士的申办材料在不经意之中也提到了这个绝无争议的优点。 (瑞士联邦政府国防和体育部长阿道夫‐奥吉展示申办材料,从材料的五环会徽中淡出洛桑奥运博物馆的五环会徽) (字幕: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 (解说)国际奥委会选择洛桑的确独具慧眼,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城市,各国赠送给国际奥委会的艺术品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更显生机勃勃。十九世纪末,奥运会重建的时候,一位富有的法国人,力主将奥运总部由希腊雅典迁到瑞士洛桑的日内瓦湖畔。 (奥林匹克博物馆、日内瓦湖、西雍成堡等) (解说)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通过体育演进成全人类的狂欢节日,奥林匹克显然是绝妙的创意。让瑞士人自豪的是,瑞士为奥林匹克梦想提供了家园,虽然瑞士的体育竞技纪录除冰雪运动外并非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瑞士已经和奥林匹克紧密相连,不可分离。 (奥林匹克博物馆里的圣火、雕塑、纪念石柱等) (解说)和奥运会类似的还有让世界球迷如痴如醉的“世界杯”,“世界杯”的家也在瑞士,国际足联(FIFA)总部设在瑞士北部城市苏黎世的太阳山上,四年一度激动人心的绿茵大战,就是在这座朴素的建筑物里萌生和策动。 (国际足联总部) (字幕:苏黎世‐国际足联总部) (解说)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不是个别的例子,瑞士为国际社会提供舞台称得上不遗余力,甚至将自己的一座城市,彻底变成了超国家的国际城市,这里的三位居民当中就有一位是外国人,它就是日内瓦。 (字幕:日内瓦GENEVA) (采访:瑞士联邦旅游局未来市场部主管苏瑞科,推荐日内瓦) 日内瓦档案:日内瓦(GENEVA) 人口:18万 语言:法语 特色:地处欧洲中心,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国际城市 设有240多个国际组织,每年举行数以千计 的国际会议 标志:大喷泉 (音乐+画面,音乐为贝多芬的《欢乐颂》,画面开始为在日内瓦上空飞行,依次穿插以下画面:大喷泉、联合国欧洲总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卫生组织、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圣彼得大教堂、跳蚤市场等,辅以字幕) (解说)设在日内瓦的众多国际组织中,只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瑞士色彩浓厚一些,它的委员大都是瑞士公民,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道主义机构,它通过与国际红十字会以及各国红十字会的合作,共同推进国际红十字运动。 (模拟幻灯效果: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外景→主席科内里奥‐索马卢加→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工作情形→红十字和红新月标志,辅以字幕) (解说)红十字会标志在中国众所周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科内里奥‐索马卢加指出,它其实是由瑞士国徽演变而来(电脑模拟演变过程)。 (解说)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亨利‐杜南是日内瓦商人,1859年的一场血肉模糊的战争,使他提出了人道救助的红十字概念,并且促使红十字会在1863年10月29日诞生。 (解说)红十字会最初进行战争救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红十字会收集的战俘资料,它们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因为部分战俘至今仍然活着。1919年,红十字会将救助对象扩大到平民,但是在二次大战中,它无力帮助任何人特别是集中营里的人们,这是二战中纳粹德国非法使用的红十字标志,这里也有抗日战争期间红十字人员救助中国军民的记录。 (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博物馆展品) (解说)实现和平与友善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博物馆,引证了中国等几个国家的古老格言,反映了人类的这种努力。已有135年历史的红十字会现在遍布世界各地,在战争救助和灾难救助中发挥出色作用。1978年,贝鲁特40名被战火所困的平民,制作了这面100平方米的红十字旗向外界求救,显然,这是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高度赞扬。 […]
“咣”!晨熹微露,韶关监狱大铁门徐徐开启 六点正,监狱大门就频频闪过上班干警匆匆的背影。 一道高墙,将自由隔绝在大门外面,里面的世界在秋天的阳光中,更是透出几分神秘。 干警打开各个监仓的铁门,同时按响了电铃。 “铃……” ,铃声就是监狱里面一天的开始。 在管教干部的监督之下,女犯们叠被、洗漱、吃早饭,沉默而又熟练。 和往常一样,曾利华提前15分钟起床,其它女犯起床的时候,她已经将自已的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 广东甚至全国都有不少人知道曾利华。1993年,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一举侦破曾利华索贿受贿案,当时是深圳工程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兼广州公司经理的曾利华,在开发房地产项目过程中索贿受贿500万元,数额之大震惊全国。1995年12月,曾利华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力终身。 1996年3月27日,也就是她40岁生日之际,她来到韶关监狱服刑,在狱中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今天的早饭是咸菜配饭,曾利华不像其它犯人可以一口气吃完,她只是随便扒了几口,就退到一边清点人数。 曾利华服刑的韶关监狱离韶关市区约14千米,在押犯人中有相当部分像曾利华这样的重犯。曾利华现在女犯大队第九分队的考勤员,协助干警清点人数是她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 6点45分,例行点名开始,干警点到那位犯人的名字,她就要举起手答“到”,曾利华也不例外。 “遵国法,守监规 三字纪,要牢记” 大部分女犯熟练地背着监狱的三字经守则,排着队到监狱另一地点集体劳动。女犯监仓冷清下来,给曾利华分配的是阅览室的工作,小小的阅览室藏书不多,清闲下来的时候,她也会想起过去的事,她说,至今喜欢回忆的,依然是那段驰骋商海、叱咤风云的“辉煌岁月”。 “在我一生中,最开心、最怀念的就是商场上的日子,人们认为做不成的事,我可以做成,今天回忆起来还是感到很安慰。我的成功来自我的悟性以及务实的工作态度。只不过现在的结局偏离了当初的目标”,她说:“这个圆心的抛物线抛得太远了”。 空荡荡的监仓,除了打理阅览室,曾利华会尽量找些内务劳动来做一做,分发报纸,或者是送送开水。 从商界女强人到沦为阶下囚,境遇上自然是天壤之别,但从开初的想法上探究,也许仅仅是一步之遥,或者仅仅是一念之差。曾利华认为是自信造就了她的成功,同样是自信造就了今天的结局。 在她的档案里面,记载着一名四川来的少女,如何从演员转而成为了铁路职工,又如何在商界崭露头角,再后来,如何从中共党员、劳模、副处级干部变成了被判死缓的犯人。 按她自己的说法,从天府之国来到经济特区,她的路子一直很顺:“我只觉得自已行,所以拼命做,从别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已,也觉得自已能力强”,直到“一次次的胜利令我忘乎所以,广州话讲‘衰自信’。我总是自已想做就去做,没考虑人们的行为还要受法律约束”,她说:“我还是不懂法”。 采访中,曾利华有问必答,但总是小心地回避一些尖锐的问题,至今她仍然愿意将自己评价为聪明人,也是好人,虽然做过错事。她反问:“我犯了罪,但我的家人,我原来的同事,我原来的部属,甚至曾经和我有过生意来往的人,都到监狱来探我,关心我。如果喜欢害人,他们还会这样做吗?”但当她努力粉刷过往岁月的时候,或者人们也就因此无法解释曾利华当初对钱财疯狂的掠夺,也无法诠释曾利华今天的命运了。 她说钱对自已并不重要,“我不缺钱,从来不缺钱,我是经理,可以支配很大笔的钱”,但她手中掌握的权力却可以使钱财滚滚而来,来得容易的钱也许真的不重要了,记者与她有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曾利华:“刚开始没想占有这笔钱,后来占有它的时候,思想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我手上经过的钱不止几百万,而是几个亿。” 记者:“可当中有几百万元,账号上的名字是曾利华,你觉得这笔钱应该归你吗?” 曾利华:“感觉想占有它,想证明别人没有,但我有。” 记者:“面对这一大笔钱,你没有感到害怕?” 曾利华:“当时不知道害怕,真的,直到被检察院抓起来……。” 或者,她想用金钱验证自己过人的胆色,证明一位新客家在特区的成功,然而最终令她折戟沉沙的,恰恰就是对金钱无节制的追求。无需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聪明才智,她对人情世故的准确揣摸,使她在短短两年时间,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敛积了500万元并不属于她的财富,这样的“成功”,连她本人也始料未及。 当然,造成曾利华悲剧的不仅是她自身的贪欲,缺乏强有力、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也令她的欲望在不断实现中不断膨胀,又在不断膨胀中不断实现。 曾利华说:“从来没有人提醒过我什么,包括组织、领导、同事。制度上也有漏洞,公司在深圳,我在广州工作,离上级主管领导也远。我分管业务,很少参加政治学习”,她似乎努力回忆道:“我没受什么监督。” 对判死缓的曾利华来说,服刑的日子可能异常漫长,朝夕相对的除了同监仓的女犯外,就是比她年轻得多的管教干部罗晖。 罗晖1994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曾利华投牢至今,面对的就是这位工科研究生毕业的管教干部,套用一句俗语是“棋逢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