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瑞士人握手(电视纪录片剧本)

Posted: 1999-03-25 by 纽士巴(newsbar) in 自游世界

和瑞士人握手
第一集  永久中立

(瑞士联邦议会大厦夜景)
(字幕:瑞士联邦议会大厦)
(解说)这里是瑞士联邦议会大厦,瑞士的最高权力机构――联邦委员会所在地。
(照片+特技,从七名部长的照片中推出阿道夫‐奥吉)
(解说)瑞士没有总统和总理的职位,联邦委员会由七名委员组成,委员同时分任7个部的部长,阿道夫‐奥吉是瑞士联邦政府国防和体育部长,他刚刚完成了一次中国之旅。
(采访瑞士联邦政府国防和体育部长阿道夫‐奥吉,略谈访华观感)
(解说)瑞士联邦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由委员轮流担任,任期一年并不得连任,和这种独特行政架构同样特别的是,瑞士在将近两个世纪前,开始在国际上担当的“永久中立国”角色。
(采访瑞士联邦政府国防和体育部长阿道夫‐奥吉,略谈瑞士独特的国际地位)
(解说)瑞士没有加入联合国也没有加入欧盟。1992年瑞士全民公决否定加入欧洲经济区的提案之后,联邦政府仍然致力于加强与欧盟的合作。这本由联邦政府散发的宣传品上,欧盟标志后的女郎含情脉脉注视着瑞士,下面则是一句警醒的话―― “欧洲正在联合”。
(联邦政府宣传品,“EUROPE IS UNITING”)
(解说)作为瑞士的国防部长,阿道夫‐奥吉领导的职业军人仅有1500人,他需要依赖的主要力量是民兵――平时总兵力合共2.8万人,战时可达62万人。和两次世界大战均不沾边的瑞士可谓全民皆兵,20-50岁男性公民必须服役一年,退役时还要把武器带回家中保管,接受定期的军事训练。
(联邦政府国防部内景,民兵军事训练片断)
(解说)作为瑞士的体育部长,阿道夫‐奥吉目前摆在第一位的工作,就是为瑞士申办2006年冬季奥运会。
(采访瑞士联邦政府国防和体育部长阿道夫‐奥吉,谈瑞士申办奥运的情况,内容可详细一些)
(解说)和其它申办国家一样,联邦政府也准备了份量十足的宣传材料,向国际奥委会展示和强调将冬奥会办在瑞士的种种好处。不过瑞士人至少没有必要夸张以下的优点――这就是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瑞士西南部城市――洛桑(LAUSANNE),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是其它国家梦寐以求也不可能得到的,瑞士的申办材料在不经意之中也提到了这个绝无争议的优点。
(瑞士联邦政府国防和体育部长阿道夫‐奥吉展示申办材料,从材料的五环会徽中淡出洛桑奥运博物馆的五环会徽)
(字幕: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
(解说)国际奥委会选择洛桑的确独具慧眼,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城市,各国赠送给国际奥委会的艺术品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更显生机勃勃。十九世纪末,奥运会重建的时候,一位富有的法国人,力主将奥运总部由希腊雅典迁到瑞士洛桑的日内瓦湖畔。
(奥林匹克博物馆、日内瓦湖、西雍成堡等)
(解说)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通过体育演进成全人类的狂欢节日,奥林匹克显然是绝妙的创意。让瑞士人自豪的是,瑞士为奥林匹克梦想提供了家园,虽然瑞士的体育竞技纪录除冰雪运动外并非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瑞士已经和奥林匹克紧密相连,不可分离。
(奥林匹克博物馆里的圣火、雕塑、纪念石柱等)
(解说)和奥运会类似的还有让世界球迷如痴如醉的“世界杯”,“世界杯”的家也在瑞士,国际足联(FIFA)总部设在瑞士北部城市苏黎世的太阳山上,四年一度激动人心的绿茵大战,就是在这座朴素的建筑物里萌生和策动。
(国际足联总部)
(字幕:苏黎世‐国际足联总部)
(解说)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不是个别的例子,瑞士为国际社会提供舞台称得上不遗余力,甚至将自己的一座城市,彻底变成了超国家的国际城市,这里的三位居民当中就有一位是外国人,它就是日内瓦。
(字幕:日内瓦GENEVA)
(采访:瑞士联邦旅游局未来市场部主管苏瑞科,推荐日内瓦)

  日内瓦档案:日内瓦(GENEVA)
              人口:18万
              语言:法语
              特色:地处欧洲中心,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国际城市
                    设有240多个国际组织,每年举行数以千计
                    的国际会议
              标志:大喷泉

(音乐+画面,音乐为贝多芬的《欢乐颂》,画面开始为在日内瓦上空飞行,依次穿插以下画面:大喷泉、联合国欧洲总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卫生组织、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圣彼得大教堂、跳蚤市场等,辅以字幕)
(解说)设在日内瓦的众多国际组织中,只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瑞士色彩浓厚一些,它的委员大都是瑞士公民,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道主义机构,它通过与国际红十字会以及各国红十字会的合作,共同推进国际红十字运动。
(模拟幻灯效果: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外景→主席科内里奥‐索马卢加→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工作情形→红十字和红新月标志,辅以字幕)
(解说)红十字会标志在中国众所周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科内里奥‐索马卢加指出,它其实是由瑞士国徽演变而来(电脑模拟演变过程)。
(解说)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亨利‐杜南是日内瓦商人,1859年的一场血肉模糊的战争,使他提出了人道救助的红十字概念,并且促使红十字会在1863年10月29日诞生。
(解说)红十字会最初进行战争救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红十字会收集的战俘资料,它们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因为部分战俘至今仍然活着。1919年,红十字会将救助对象扩大到平民,但是在二次大战中,它无力帮助任何人特别是集中营里的人们,这是二战中纳粹德国非法使用的红十字标志,这里也有抗日战争期间红十字人员救助中国军民的记录。
(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博物馆展品)
(解说)实现和平与友善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博物馆,引证了中国等几个国家的古老格言,反映了人类的这种努力。已有135年历史的红十字会现在遍布世界各地,在战争救助和灾难救助中发挥出色作用。1978年,贝鲁特40名被战火所困的平民,制作了这面100平方米的红十字旗向外界求救,显然,这是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高度赞扬。
(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博物馆)
(解说)日内瓦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1712年就诞生在日内瓦老城区这所房子里。城市传统恐怕也是日内瓦成为超国家的国际城市的一个原因。
(卢梭故居)
(解说)国际社会中,瑞士的最大特权就是她的“永久中立国”地位,“普遍建交”、“善良服务”和“国际合作”构成了瑞士外交政策的基础。为国际活动提供舞台却恪守中立原则,自己从不粉墨登场,更不领衔主演,这就是瑞士置身联合国、欧盟与欧洲经济区之外的理由。
(解说)瑞士1950年与中国建交,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1954年4月至7月,中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团出席日内瓦和平国际会议,会议成功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印度支那战争。在日内瓦期间,周恩来还拜会了因受本国政府迫害而客居瑞士的著名电影艺术家查理‐卓别林。
(历史图片,卓别林铜像)
(解说)瑞士作为国际家庭中特别的一员,完全可以在日内瓦这座湖畔城市中找到准确的答案。

和瑞士人握手
第二集  山区生活

(采尔马特街道,黄昏)
(字幕:采尔马特ZERMATT)
(解说)这是萨尔斯曼的家,他的大儿子尼可拉今年6岁,一举手一投足已经很有绅士派头,当然,这要除了他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萨尔斯曼是采尔马特旅游局负责税收的职员,他的妻子做了13年教师,生下尼可拉以后没有再出外工作,尼可拉的妹妹芳缤3岁,比尼可拉害羞得多,看起来,尼可拉的哥哥当得非常称职。
(解说)他们住在采尔马特一座普通的公寓里,两厅三室带一个衣帽间,房子是租的,这跟瑞士大部分的家庭属于同样的情况。瑞士是世界银行最新评出的全球最富裕的国家,据称其全国人均月收入可达5000瑞士法郎(约合30000元人民币),但在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的政策之下,自购住房的家庭不如想象中多,不过50%以上的家庭拥有自己的汽车。
(解说)瑞士人在吃的方面相当简单。一家人正在准备晚饭,晚餐的菜式是烤虾和烤牛肉,原料经腌制后由萨尔斯曼拿到厅中间的壁炉烧烤,主食就只有面包一种。
(采访萨尔斯曼,“一年中只去饭店五、六次,平时都在家里自己做”。)
(解说)晚餐前按惯例进行祈祷,瑞士的官方语言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以及拉丁罗曼语四种,家庭中混合使用几种语言的情况非常普遍,为了听明白人们的祈祷,这里的上帝看来也非要懂得几门语言不可。
(采访萨尔斯曼,“我觉得我们现在过得很好”。)
(解说)尼可拉接受免费教育,除了房租和日常必须的消费,家庭最大的一笔开支就是旅费,瑞士人出了名喜欢旅游,他们一家也不例外。萨尔斯曼工作繁忙,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经常加班,旅游是一家团聚休息的机会。除了在国内作汽车旅游,到了每年两周法定假期,全家还会去西班牙潜水,萨尔斯曼嗜好潜水,坦言“我生命中第一位的是家庭,第二位是潜水”,不过尼可拉对电视更感兴趣,他拿出一个小摄像机和摄制组的摄像机对拍,还倡议大小摄像机交换留念,非常天真可爱。
(采访萨尔斯曼,“像所有人一样,我希望有更多的钱,更多的假期,也希望有自己的房子。我希望到中国去学习做中国菜,我有一本不错的菜谱,但和到中国学是两回事”。 )
(解说)他们一家都很向往中国,喜欢烹饪的萨尔斯曼专门买了一本溥杰题字的《正宗中国菜谱》德文版,自称 “玉笋鸡翅”一学就会,更让做父亲的骄傲无比的是,尼可拉第一次用中国筷子就“像中国人一样熟练”。
(解说)这是瑞士一个普通的家庭,对中国人来说,有几分新鲜,更有几分亲切――其实哪的老百姓不是这样实在?
(黑场过渡)
(解说)瑞士没有一寸海岸线,反而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占了瑞士全境的60%,1/3国土属于资源贫乏的高山,像中国的一些石灰岩地区一样,风光奇特却不适于耕作也没有矿产可供开采,发展基础处于“贫困山区”水平,瑞士人在这种一无所有的地方干出了一个国际首富,不必说肯定有血有汗。
(解说)采尔马特就是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村落,它从100多年前开始发展旅游业,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旅舍、街道、火车站、登山缆车、登山齿轨铁路以及声名远播的高山滑雪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别是滑雪爱好者,他们在这里近距离一睹瑞士的象征――马特峰的真容,或者从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上飘然滑下,甚至滑向山的另一边――意大利或者法国。
(采尔马特旧村,街道,马特峰,高山滑雪场)
(采访瑞士联邦旅游局未来市场部主管苏瑞科,谈采尔马特的特色)
(音乐+画面,音乐为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的《冬》,画面包括海拔4478米的马特峰MATTERHORN、海拔3090米的GORNERGRAT峰、海拔3885米的小马特峰KI.MATTERHORN峰、瑞士最大的阿力斯冰川、闪动着金属光泽的空气、古老格调的街道、冒着热气的瑞士“国吃”“丰狄”――瑞士火锅等,辅以字幕。)
(解说)靠山吃山,采尔马特人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这里的环境。采尔马特禁止汽车行驶,街上穿梭往来的是电瓶出租车和太阳能公共汽车,只有一些经过特许的施工用汽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和区域内出入,但它们在滑雪季节必须全部撤走。
(解说)采尔马特村成为世界滑雪爱好者的“圣地”,除了未经污染的自然环境和齐全方便的登山设施外,他们的镇山法宝是优良的服务,更准确一些说是有针对的服务。
(采访采尔马特旅游局体育部彼特‐科罗尼格,谈吸引游客的办法)
(解说)科罗尼格是采尔马特旅游局体育部的工作人员,冬季是他最忙的时候,要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推广冰雪运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采尔马特,并且是来过再来。卢亭则是这里的滑雪教练,袖章上的标志说明他已经通过一级级考试,达到教练中的最高级别。
(采访滑雪教练卢亭,“我每年都要教授3000名学生”。)
(解说)彼得‐因特比安的酒店是家族经营,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是采尔马特最早开办的酒店之一。据说美国72岁再上太空的宇航员格伦,以及瑞士联邦委员会的七名部长,也是这里的常客。
(采访酒店老板彼得‐因特比安PETER-INDERBINEN,“既是老的,又是新的,正在地下室建一个美容中心,圣诞节开业”。)
(解说)因特比安还兼着采尔马特议员的职务,每天仍然安心做着接待客人的工作,他说管理一个酒店非常辛苦,但向客人提供好的服务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到采尔马特,而旅游业正是采尔马特人生活的来源。不愧是社会名流,从微观到宏观全都头头是道。
(解说)瑞士人的吃苦耐劳在国际上早有口碑,这在山区民众的身上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采尔马特人奋斗100年将“贫困山区”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滑雪圣地,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确是一个富于启发性的例子。瑞士现在是人均国民收入世界首富,但在首富的背后,外人确实还应该知道更多的故事。

和瑞士人握手
第三集  浪漫心田

(卢塞恩湖,卢塞恩艺术与会议中心,吉他声渐起)
(字幕:卢塞恩LUCERNE)
(解说)本杰明‐柴克是一位严肃拘谨的年青人,他今年29岁,留着一头瑞士年青人中少有的长发,娴熟地拔弄着怀中的吉他。
(演奏片断)
(解说)明天对柴克来说是个大日子,他在卢塞恩音乐学院学习吉他,能否顺利取得硕士学位,明天的演奏会就是一场关键的考试。
(采访音乐学院硕士本杰明‐柴克,“我对考试感到紧张”。)
(解说)柴克是苏黎世人,13岁那年开始接触吉他,后来到过伯尔尼和巴黎学习音乐,1995年进入卢塞恩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习吉他前后花费了他十年时间,考试的结果最后决定他能不能成为吉他独奏音乐家。
(采访音乐学院硕士本杰明‐柴克,“吉他是我的工作,我也确实喜欢吉他”。)
(解说)柴克强调,他学习的是古典吉他,和流行的、摇滚的吉他不同,像许多国家一样,古典音乐在今天的欧洲也不景气,在这种情形下,资格和水平尤其被看重,如果能够取得硕士学位,他就可以有更多的演出机会,也可以开班授课,减轻生活的压力。
(演奏片断,忧郁的调子)
(解说)一曲罢了,带着艺术家特有的忧郁,小伙子才稍稍流露出深藏心底的浪漫情怀。
(采访音乐学院硕士本杰明‐柴克,“我开始学习钢琴,后来一位阿根庭吉他音乐家告诉我,吉他是所有乐器中唯一可以抱在怀里、贴在心上弹奏的,这使我爱上了吉他”。)
(解说)在异乡飘泊多年的柴克觉得卢塞恩是座美丽的城市,可惜还没有作曲家为她谱写吉他曲。卢塞恩也没有视柴克为外人,他的考试,也就是一场公开的演奏会,被郑重其事地刊登在卢塞恩的报纸上,还配上了照片。
(解说)卢塞恩人懂艺术,走进卢塞恩,尤如走进欧洲艺术的长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已经在这里一展身手,到了现代,法国大画家毕加索、德国大作曲家瓦格纳都曾经在这里居住,吸取创作灵感,构思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采访瑞士联邦旅游局未来市场部主管苏瑞科,推荐卢塞恩的特色)
(音乐+画面,音乐为瓦格纳的乐曲,画面包括卢塞恩的象征――建于14世纪的木桥、中世纪风格的街道和广场、美仑美奂的教堂、欧洲最古老的药房、卢塞恩湖畔风光、1826兴建世界最早的锯齿铁路、海拔1798米的瑞吉峰WEGGIS被白雪覆盖、欧洲最大的交通博物馆、卢塞恩艺术与会议中心等,辅以字幕)
(解说)在外国人的眼中,瑞士人性情严谨冷静,甚至有些刻板,换种说法就是缺乏浪漫色彩,但事实上瑞士人艺术天分很高,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浪漫感受,喜欢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缺乏浪漫或许只是含而不露的习惯带给外人的错觉。
(解说)瑞士的风光都经过加工,山峰上建起了齿轨铁路,山坡上的草是种植的,山下的树经过精心修剪,建筑物没有统一的格式,颜色也都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如果说“人造景观”泛滥的话,瑞士甚至比中国一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由于瑞士人的艺术素养,加上完善的民主监督制度规范政府、企业与个人的行为,所以瑞士的“人造景观”与自然、与历史建筑和谐协调、相得益彰。风格各异而又整洁得体的风光,在国际观光旅游业中备受推崇。
(解说)瑞士人热衷收藏历史,全国共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600多个,在世界上得了个“博物馆之国”的雅号,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现代化的瑞士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色彩,人们对音乐的爱好,有时就是通过化装巡游这样稀奇古怪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使在农村,爱音乐、懂音乐的人还真不少。
(卢塞恩交通博物馆、沙夫豪森市乐队游行)
(解说)瑞士人热爱音乐,对建筑也很敏感。卢塞恩代表性建筑有两个,一是建于14世纪的木桥和水塔,另一个是1998年8月部分完成的卢塞恩艺术与会议中心。
(解说)木桥公认为卢塞恩的象征,它全长200米,有两个曲折点,桥上架有木顶,木顶的横梁上绘有讲述城市历史场景的图画。六个世纪过去了,除了外国的观光游客,卢塞恩人每天也都还在使用这座精美的木桥,星期二和星期六,农夫依旧例在桥边设摊卖菜。这种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然而还像当初那样平静而优雅。
(木桥内外景观)
(解说)与木桥相去约1000米,是刚刚完成外部轮廓的卢塞恩艺术与会议中心,中心的用途分成三部分,左边是1998年已经落成使用的音乐厅,中间是卢塞恩厅,右边是会议大厅。艺术与会议中心总体投资2亿瑞士法郎,其中1/4为私人捐赠,据说如果没有这些私人捐赠,计划肯定不能在市民投票时通过,即使这样,有些市民仍然喜欢木桥等等传统建筑,而将这个中心巨大的屋顶讥讽为网球场。
(解说)艺术与会议中心的设计师是法国人,印象派的,音乐厅大堂里,他很浪漫地使用了葡萄酒的红色和天空的蓝色,然后把水池和地板都设计成湖水一样的绿色,天衣无缝地连接在一起,浪漫的绿色在启用当天就使三位音乐家和他们的乐器一块掉到水池里,这件事很让挑剔的瑞士人嘲笑了一番,有关当局不得不违背设计师的意愿给水池加上一圈围栏。不过卢塞恩人对中心的顶层阳台深表满意,称为“世界上最美的阳台”,这里,卢塞恩全景如画卷般展现眼前,这时,古老的城市才和前卫的建筑互相接受,直至融为一体。
(解说)学习吉他的柴克就要毕业考试,展现在他前面的又是什么呢?傍晚,在具有21世纪水平的艺术与会议中心音乐厅里,柴克的演奏会如期举行,演奏会公开售票,听众来得还真不少。
(演奏会片断)
(解说)在管弦乐团的伴奏下,柴克开始了毕业考试,他选择了现代曲目,大概是紧张的缘故,开头动作稍显生硬,但随着乐曲的展开,他逐渐沉醉在音乐世界之中,这个时候,音乐厅就如同设计师追求的那样――不是建筑,而是一种乐器,只有音乐在回旋,在飞翔。
(解说)有些听众似乎并不能完全接受柴克选择的现代曲目,但在演奏结束之后,是长时间的掌声,听众用热烈的掌声,对刻苦好学的年青人表示敬意,并且欢迎他加入到艺术殿堂里来。
(解说)站在掌声雷动的音乐厅中央,此时此刻的年青人在想什么,他有没有想起阿根庭导师的话:“只有吉他,可以抱在怀里、贴在心上弹奏” ……

和瑞士人握手
第四集  平民政府

(伯尔尼,瑞士联邦议会大厦)
(字幕:伯尔尼BERNE)
(解说)克劳德‐费瑞是联邦议会议员,今天他任职的议会外事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瑞士与欧洲经济区的关系等议题,由于事关瑞士二十一世纪走势,所以相当气氛热烈。据此间人士透露,这是外事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向外国电视传媒开放。
(议会会议现场)
(解说)瑞士人在建立联邦管理架构的时候,不知是不是依据了“简洁就好”的原则,比如联邦最高权力机构只有七名成员,而且这七名成员同时还是内阁七个部的部长。又比如正在开会的议员,除一名选出的议长外,其余全部是义务性质的兼职。
(瑞士联邦议会大厦内景,图片,会议现场)
(解说)克劳德攻读纳沙特尔大学经济学专业,曾经担任过纳沙特尔市的市长,现在是全国巧克力行业协会主席,他从政时间很长,1979年即已进入联邦议会担任议员。
(采访瑞士联邦议员克劳德‐费瑞:“议会的工作是兼职的工作,我现在一半时间放在巧克力行业协会,一半时间放在议会,每周工作六天,超过法定工作时间”。)
(解说)克劳德可以从议会领到每年50000至60000瑞士法郎的会议补贴,但这份在瑞士属普通收入的补贴也必须交税。克劳德坦言,在瑞士从政非常辛苦。
(采访瑞士联邦议员克劳德‐费瑞:“瑞士对官员的数量有严格规定,一个30000至50000人的城市,市政府官员大约只有5至7人”。)
(解说)克劳德本人就做过市长,对瑞士的市长工作有深入的了解。
(采访瑞士联邦议员克劳德‐费瑞:瑞士的市长每天在干什么。)
(解说)克劳德披露,因为人手不够,公务繁忙,瑞士政府官员累死、累病的情况并不罕见,其中甚至包括联邦委员会的主席。
(采访瑞士联邦议员克劳德‐费瑞:“公民对现行制度和政府的效率比较满意”。)
(解说)从政经验丰富的克劳德1995年访问过中国,他知道中国的情况更加复杂一些,他不认为瑞士这样的制度搬到中国可以获得同样的成功。
(瑞士联邦议会大厦内外景)
(解说)瑞士联邦政府和联邦议会都驻在这座联邦议会大厦里,议员在大楼里并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散会以后他们三三两两在大楼外闲谈,然后驾驶私家车或者乘坐公交车辆回家。大楼的对面是一个广场,早上用作农副产品贸易,下午则用作公共停车场,除非有外国政要来访,否则不会采取特别的保安措施,和许多州政府、市政府一样,瑞士联邦议会大厦的大厅也对旅游者开放。
(解说)瑞士凡事有公民投票的传统,但普通瑞士人对政治并不关心,因为联邦委员会主席是轮换的,所以答不出本国领导人名字的不在少数,由此也使得瑞士的各级官员少有官本位意识,“平民政府”的色彩浓厚,像这座鲜花盛放的楼房,不注意看绝对不知道是一个警察局的所在地。在许多地方,包括在首都伯尔尼,巍峨耸立的往往是教堂,政府机构反而比较平常。
(警察局外景,伯尔尼市容)
(解说)瑞士人说,瑞士是由一些不想做德国人的德国人,不想做法国人的法国人和不想做意大利人的意大利人组合而成,所以瑞士的官方语言有四种之多,不同语区的自尊心都很强,往往一些简单的事情会被弄得很复杂,比方说联邦议会大厦上的名称,只有窄窄的一行,不能像其它政府文件那样同时标上四种文字,争执不下之际干脆刻上拉丁文,用这种已经死亡的语言平息掉矛盾。
(解说)伯尔尼成为瑞士联邦的首都也是妥协的产物,法语区的日内瓦和德语区的苏黎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都觉得自己有理由成为首都,偏偏这时从旁杀出伯尔尼一匹黑马,套用中国一句老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位于德法两个语区交界处的伯尔尼一举登上首都宝座。
(伯尔尼标志――熊、伯尔尼市容)
(采访瑞士联邦旅游局未来市场部主管苏瑞科,推荐伯尔尼的特色)
(音乐+画面,音乐为斯特劳斯圆舞曲,画面包括伯尔尼老城区俯瞰、充满历史感的老街道、16世纪的喷泉、6千米长的街道走廊、熊沟、钟楼、每年一度的洋葱节盛况等,辅以字幕)

伯尔尼档案:伯尔尼BERNE,瑞士联邦首都
            人口:12.75万人
            语言:德语,但在历史上也流行过法语
            特色:是联邦机构和外国大使馆集中地。钟表业发达。 老
                  城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主要文化遗
                  产》名录
            标志:熊

(解说)瑞士人做事一丝不苟,服从社会,因此才有官员累死在岗位上令人感叹的故事,也因此才有伯尔尼800年老城区完整保留的壮举。1405年一场大火,将伯尔尼变成一片废墟,自此以后,这里的楼房从木建改为石建。有把握地说,历史上的伯尔尼就是今天见到的伯尔尼,因为当地法律规定老城区的建筑外观不得进行任何改动,即使是烟囱等等现在没有使用价值的设施也必须完整保留,不在老城区规划建设电视塔之类的“标志性建筑”,伯尔尼不需要新建标志建筑,她的标志建筑就是整座城市。这是世界上最大一片保存完好的老城区,它作为伯尔尼最大一笔财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解说)这里连路面上的鹅卵石也没有给人动过,在别的地方很难做到的事情,偏偏伯尔尼做到了,伯尔尼政府和市民的长远眼光怎不令人钦佩?
(解说)问题已经提到培养社会成员责任心的层次,可以说,认真负责的为人处世态度植根瑞士社会可以用源远流长加以形容。还是用故事讲话吧,伯尔尼有一座钟楼,楼是1218年建的,楼上的大钟从1530年,也就是438年前至今日夜不停运行,现在每天最大误差不会超过30秒!进入钟楼内部就可以看到不停运转的文物,机械结构不算复杂,难得的是它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今天人们用对时间负责、对历史负责来形容制造大钟的工匠,的确是名副其实。
(解说)每到正点,钟楼的各个部件就会按照设计,依次完成报时的任务。钟声激越,岁月留痕,象征着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成为世界首富的精神底蕴。

和瑞士人握手
第五集  富甲天下

(苏黎世景色)
(字幕:苏黎世ZURICH)
(市郊,苏黎世寿险公司,阿克赛尔‐莱伯曼走进公司)
(解说)阿克赛尔‐莱伯曼原来是大学教师,几年前进入苏黎世寿险公司担任商业保险主管。苏黎世寿险公司是已有126年历史的苏黎世保险公司(集团)的成员,苏黎世保险公司(集团)跨国经营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和财务和投资管理的广泛业务,在50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并且已经取得在中国上海开业的许可。莱伯曼是它43000名雇员中的一位。
(采访苏黎世寿险公司商业保险主管阿克赛尔‐莱伯曼:“在苏黎世有许多像我这样的保险业从业人员”。)
(解说)瑞士的保险公司和银行一样,特别重视客户资料的保密工作,因此进入莱伯曼的办公室拍摄,需要办理繁琐的手续。
(采访苏黎世寿险公司商业保险主管阿克赛尔‐莱伯曼,谈在保险业发展的经历。)
(解说)公司有一句口号:“以新的眼光看事情”,所以采取了弹性上班时间,每天上多长时间班和什么时候上班完全由职员自己掌握,不过莱克曼强调,效益才是决定工资额的唯一标准。
(采访苏黎世寿险公司商业保险主管阿克赛尔‐莱伯曼:怎样的人适合在保险业发展。)
(解说)据说公司经常向它的雇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全球的竞争中是否够大,在本地的竞争中又是否够小,大的意思是说在全球范围内能不能给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小的意思是能不能在最亲密的距离了解客户的需要。莱伯曼说保险业的挑战性使他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他觉得自己的才能在保险业比在教育和研究机构更加能得到尽情的发挥。
(采访苏黎世寿险公司商业保险主管阿克赛尔‐莱伯曼:保险业对苏黎世有怎样贡献。)
(解说)保险业存在着风险,但风险意味着利润。莱伯曼的收入令他可以在傍晚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到草地上骑马,维持一种即使在瑞士也是受人羡慕的生活水平。
(解说)夜幕降临,莱伯曼和秘书还在工作,他打电话推迟了回家的时间,以便应付手头上越来越繁重的任务,他身后的地图显示,公司在美国、英国和瑞士的业务拓展取得进步。
(解说)莱伯曼的职业在苏黎世具有代表性,瑞士的支柱产业有三个:工业、金融业和旅游业,但对于苏黎世来说,金融业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是仅次于英国伦敦的世界第二大黄金交易市场,国际级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云集苏黎世,令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国家里最富有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最富有的街道就是班霍夫大道(BAHNHOF-STRASSE),像UBS等知名银行的总部就设在班霍夫大道上。
(班霍夫大道及大道旁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总部)
(字幕:班霍夫大道BAHNHOF-STRASSE)
(解说)班霍夫大道上的一些人,或者在步行,或者在骑自行车,或者驾驶着旧款的小汽车,容貌穿着都很平常,但他可能是银行大亨,也可能是保险业巨头,和你擦肩而过,没有人回头。苏黎世永远不会打出富豪排行榜,瑞士的传媒也永远不会发表他们的照片或者影像,这些人继承和掌握了赚钱的窍门,控制着国内甚至国际的经济命脉,却从不招摇。苏黎世人为这些神秘的金融业巨头立了一座雕塑,方方正正,稳稳定定,没有具体的含意,当地人对这些所谓的“护财土地”也不甚了解,这座雕塑就是他们的感想。
(解说)瑞士人擅长提供服务。比如银行哪都有,凡银行都有为客户保密的道德责任,但瑞士的银行独此一家将保密提高到法律高度,《银行保密法》规定保密是法律责任,其实有时瑞士的银行会因存款过剩收取客户的保管金,但法律承诺也足以令国际上一些巨富在身的人趋之若鹜。当然《银行保密法》也有弊端,瑞士有关当局也在加强对银行行为的法律监察。
(解说)再说说瑞士鼎鼎有名的钟表业,它已经达到将一种日用计时器具提高到出神入化境界的水平。苏黎世有个私人的钟表博物馆,鉴于这是中国新闻媒介第一次采访拍摄,专职解说员马克‐费伦贝克特别推荐了几件馆藏珍品――为西班牙皇室制造的钟,外表完全是真金的;1780年清朝政府订购的座钟,后来又回流瑞士;世界上最小的机械表,内有74个零件,大小仅4.85×14毫米。费伦贝克先生说:“瑞士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做一件事情,做出一些别人不能做出来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瑞士的钟表名牌才会在遥远的东方也得了成功。
(解说)既然已经讲到了瑞士三大支柱产业中的金融业和工业,那么旅游业也是必须提到的话题。据说旅游服务业有一个度,和客人太亲热不行,对客人太冷淡当然也不行,怎样把握好这个度让客人舒服,瑞士人认认真真地作过许多研究,瑞士航空公司中国地区总经理史玛库就很清楚瑞士式服务的特点。
(采访瑞士航空公司中国地区总经理史玛库:瑞士式服务的特点)
(解说)瑞士航空公司在70年代就已开通了中瑞航线,目前经营着上海-北京-苏黎世和香港-苏黎世的定期往返航班,在这些航班上,都在推行史玛库所说的酒店式服务质量。
(采访瑞士航空公司中国地区总经理史玛库:“谁给我们发工资,是旅客给我们发工资”。)
(解说)在苏黎世国际机场,瑞士航空公司的客机此起彼降,将瑞士旅游业优良的服务质量推广到世界各地。苏黎世国际机场是瑞士最大空港,由于它地处欧洲的腹部,因而这里也是一个国际空中交通枢纽。
(字幕:苏黎世国际机场)
(解说)基于同样的理由,苏黎世火车站每天有1000个国内外班次从这里接送或者经过,把欧洲本土的游客源源不断送到瑞士。
(采访瑞士联邦旅游局未来市场部主管苏瑞科,推广苏黎世的优点)
(音乐+画面,音乐将选择莫扎特的作品,画面包括瑞士联邦旅游局、苏黎世古城、利马河和河上面的桥、16世纪开始运行的大钟、苏黎世的标志――双塔式大教堂、雨中苏黎世湖等,辅以字幕)
(解说)这就是瑞士,一个风光倚丽的国度。
(解说)和瑞士人握手,走进瑞士的社会生活,边走边看边想,有赞叹,但更多的是启迪与鼓舞。一个国家就要有这样的志气,不管多难,不管花多少时间,也要走向富裕,走向文明,最终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真正的位置!
特别鸣谢: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日内瓦总部
          瑞士驻华大使馆
          瑞士联邦旅游局
          瑞士航空公司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