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的故乡

Posted: 2003-05-05 by 纽士巴(newsbar) in 自游世界

     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王国的首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最大城市、北欧第二大城市。它位于波罗的海西岸、梅拉伦湖入海口,70多座大小桥梁把市区的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联为一体,所以又称“北方威尼斯”。
     斯德哥尔摩在英语里原意是“木头岛”,始建于公元13世纪中叶,据说当时这里的建筑大多由木头建造。由于斯德哥尔摩地理位置适中,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在1436年被瑞典王国定为首都。
     斯德哥尔摩融合了古香古色的风貌和现代化城市的繁荣,但我喜欢的还是它的老城区。
     老城区是游客必到之处,大街小巷都用石头铺筑,最宽处不过5、6米,最窄处恐不足1米,所有车辆自然都无法通行,游人们兴高采烈地挤来挤去。那些古老的店铺出售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
     瑞典王宫、皇家歌剧院、皇家话剧院、议会大厦以及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等都聚集在老城区,北欧的深秋,总让人有一抹如烟如梦的不确定感。
如果时间再过去一点,每年的12月份,北欧隆冬的深处最深处。12月10日,这座安静的海滨城市突然变成了世界关注的中心,这一天就一件大事,著名而神秘的诺贝尔奖就要在斯德哥尔摩向外公布了。
     我曾经在波罗的海东岸的俄罗斯领略过整日被阳光沐浴的奇妙,但仍然无法想象北欧的隆冬,每天生活在黑暗当中;无法想象裹在深色大衣里的人们匆匆走过积雪的街道,朝着早已经亮起灯的家快步走去;无法想象斯德哥尔摩下雪以后的景色,以及不时掠过的北极光。
就在这个时候,按照斯德哥尔摩居民和富商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诺贝尔奖,就要在斯德哥尔摩颁奖了。诺贝尔的遗嘱这样写道:“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作为一国之都,斯德哥尔摩是庄重的,同时有淡淡的孤独和忧郁,这是我的感觉。幸运的是,孤独和忧郁为斯德哥尔摩造就了著名的诺贝尔奖,这也是我的感觉。
     诺贝尔一生没有娶妻生子,一辈子在欧洲流浪,这是他的名言:“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所以生前与死后,这位斯德哥尔摩人都是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据说曾有3位女性进入这位富商的生活,但一位早逝,一位无缘,一位无知而负心,诺贝尔的爱情生活最终如他的故乡斯德哥尔摩的冬季,暗藏着的那种孤独和忧郁。
      青年时代,诺贝尔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43岁时诺贝尔对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也就是他的秘书一见倾心,无奈她已心有所属。最终,他们结成了永恒的友谊。后来,伯莎成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这里要提一句,诺贝尔就是坚定的人道主义者,而且,斯德哥尔摩以至北欧不少多愁善感的人们都信奉人道主义与世界和平。
      1876年诺贝尔到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一家花店里邂逅了卖花女索菲,此后他们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诺贝尔为她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和华丽的公馆,但挥霍而放荡的索菲最终使诺贝尔对她死心。
这倒好,诺贝尔卖炸药积蓄下来的巨额家产没有后人可以依法继承,于是才有了世界上最知名的诺贝尔奖。由此可知,历史上偶然因素的巨大作用不应被小看和轻视。
     瑞典人乐于承认自己是“北欧海盗”的后代,经商上确实有胆色、有眼光,诺贝尔奖经营得非常红火,除了奖项深远的意义和科学上的价值,运作上也有不少奥妙之处:
     在颁奖那一刻之前,没有人知道幸运儿是谁。虽然最终结果总是让人们(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失望,虽然获奖的人和他们的成果总是引起人们(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争议甚至抗议,但每年的12月,人们(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却总在期待揭晓的瞬间。这一点像“奥斯卡”,每年我们都希望中国的电影获奖,每年我们都总是失望,每年我们都是不再期待,但每年我们都围着电视收看,让神秘结果的公布再一次伤我们“脆弱的心”。
     以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世界上图书销售最多的国家,诺贝尔作家的名著成为瑞典人最通常也最受欢迎的圣诞礼物。不用说,诺贝尔奖提高了瑞典的国际地位,就好像2008年奥运即将要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样,不过,斯德哥尔摩的一些自由主义人士还是不忘拿诺贝尔奖作为调侃的对象:“瑞典有什么?我们有沃尔沃汽车,我们有北欧冷菜席,我们有网球明星Bjornborg,我们还有诺贝尔奖──没有诺贝尔奖就没有我们。”
     但是,诺贝尔颁奖礼真对得起全球眼巴巴盼着它的万千观众,独有的张力吸引着我们的目光──眼球经济年代最值钱的东西。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这座“距离北极圈最近的希腊神庙”被来自全球不同媒体的电视台、电台、报社的记者以及他们的镜头包围,负责保安的便衣警察紧张不安地在台阶上踱步,突然,瑞典皇室成员、瑞典政府要员、瑞典各界名流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们、博士们、著名的作家们鱼贯而入,最重要的时刻到来,本年度诺贝尔奖的得主们闪亮登场,发表他们或长或短的演说。可精彩总是别人的,中国人怎么高兴得起来──迄今为止,兴高采烈捧奖的,居然没有一位我们(尤其是我们的政府)认可的乡亲!不说四大发明也罢,改革开放以后,咱们中国人走出国门一看,包括到斯德哥尔摩一看,咱们许多东西不比别人差呀,为什么到如今就是没能取回个“诺贝尔”光宗耀祖呢?
     但美食誉满全球的中国人至少可以研究一下诺贝尔颁奖礼的菜单,你看,他怎么厉害就是没敢设个诺贝尔美食大奖,要不我们中国早破获奖“零的记录”了。接着说诺贝尔的盛大宴会,拟订菜单的准备工作每年4月份开始,由10位厨师向诺贝尔基金会递交提案,然后把挑选范围缩小到3份菜单,并由10余人在9月份进行品尝。好不容易选定主菜和甜食之后,他们还要品尝配餐的葡萄酒以及最后的甜食,甜食通常是点着焰火、光芒四射的冰琪琳。出于文化方面的考虑,猪肉是禁止上桌的。最近10年宴会非常强调展示瑞典的精美菜肴,比方说鹿肉之类。但是偏偏大奖的始作俑者──诺贝尔并不喜欢油腻的肉炖土豆等典型的19世纪瑞典菜肴,据传他唯一喜欢的只是瑞典馅饼,这样说来,他的遗嘱没给菜单“定调”真是瑞典人的幸事,否则每年诺贝尔盛宴中都是瑞典馅饼唱主角不是非常单调?
     现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餐厅里每天供应诺贝尔大餐,厨房和大厨“如假包换”,价钱不菲,但爱吃的广东人就有口福了。斯德哥尔摩有许多“麦当劳”,市政厅附近就有,它解决了我的温饱问题,虽然既不浪漫也不热烈,但“麦当劳”吃得朴素吃得踏实,全球同此口味,即便哪国外语全不灵验也没有任何麻烦。
    我们下榻的旅馆是海边的一艘船,据说它非常著名。船舱窄小,住得不算舒服,但胜在周围风光一流,离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老城区不远。下着小雨的夜晚,沿着海边古老的石头路散步,一路走去,从两对不畏寒的情侣身后绕过,很快就能看到市政厅塔尖上的灯光,每年12月10日,这是地球上光芒最是闪亮的地方。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