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政31号(长篇电视故事)

Posted: 2000-12-12 by 纽士巴(newsbar) in 自游世界

(单色画面,小艇高速驶向中国渔政31号。字幕:从广州到南沙群岛,一路上风高浪急,因为工作条件的限制,记者不得已混合使用专业摄像设备和小型DV摄像机进行拍摄。虽然镜头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却更加接近真实的纪录。)

(中国渔政31号劈波前行镜头)

(片名:中国渔政31号)

中国渔政31号隶属于国家农业部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从1992年开始,这艘公务船和它的几只兄弟船一样,就一直来回在广州和南沙群岛之间,负责管理中国在南沙群岛美济礁的海洋权益。

南沙群岛有岛礁洲滩200余座,无可争议的主权在中国,但目前有相当部分岛礁被外国非法占领,中国政府管辖的岛礁中,美济礁是离大陆最远的一座。

(地图及航线摹拟)

从广州到美济礁,北纬23度到北纬10度,一共要跨越13个纬度,行程将近800海里,大约1500多公里,经过的南中国海海域,是被国际航运界视为畏途的“大风带”和“大浪带”,特别在冬季,正是一年中风浪最频繁的时候。

(停泊在广州码头的中国渔政31号)

31号船的设备比较先进(中国渔政31号档案:排水量/1000吨,船员/25人,动力/柴油机2台,巡航速度/13节,设备/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海图等,制造/武昌造船厂1992年)

(航海日志。字幕:2000年11月16日,中国渔政31号从广州新洲码头启航)

中国渔政31号这一天启航,新洲码头上来送行的人不少,穿着制服的是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着便装的大多数是船员家属。

局长刘国钧军人出身,他说:这次是中国渔政31号的“世纪之航”,既是中国渔政船本世纪最后一次前往南沙美济礁执行任务,更因为它的值班时间跨越新年元旦,所以又是新世纪的第一个班。

10点,中国渔政31号离开新洲码头。

(船上工作会议)

开船不久,不用值班的船员集中在餐厅,召开例行的工作会议,指导员首先宣读上级的命令。

(同期声。指导员宣读命令)

接着是船长布置工作。最后由随船出海的监察大队副大队长作总结,整个会议时间不超过10分钟,基层工作一般都比较实在。

傍晚,31号船按惯例靠泊珠海桂山岛,海面上风浪骤起,南下的冷空气在海面上掀起“白头浪”,渔船纷纷进港避风,渔港里停满了渔船。

31号船锚泊港外,船员们抓紧时间准备饲料,他们在南沙美济礁进行网箱养鱼试验, “保卫南沙”之余,也开始了“开发南沙”的工作。

(航海日志。字幕:2000年11月17日,中国渔政31号锚泊珠海桂山渔港)

避风的渔船还在进港,中国渔政31号却已经冒风驶离桂山岛。

气象预报没有好消息,冷空气仍在加强,海面情况瞬息万变,环太平洋国际气象组织呼吁船只密切留意随时发出的警告。

31号船没有贸然直取南沙,而是采取相对顺风的西南方向,沿海岸机动,视天气和海浪变化再调整航向。

虽然还在近海,但是船上的人都感觉到,大海发脾气了。

重载的31号船被浪涌抛上抛下,一些船员开始晕船,船上的两位厨师东倒西歪地做饭,指导员帮他们打下手。

中午开饭时间,到餐厅来的船员很少,因为船摇晃得实在厉害,几个船员干脆蹲在甲板上吃饭,这样重心低一些,比较稳。

(航海日志。2000年11月20日,中国渔政31号锚泊西沙群岛晋卿岛)

天气进一步变坏,海面上风雨交加,除了两艘匆匆北上的回港渔船擦身而过,海面上只有31号船在孤独南行,雷达上一片寂静,偶然才会有些浪花的回波。

报务员将收到的天气预报交给船长,再往前走,中沙群岛一带风力达到10级,满载的31号会遭遇更大危险。经过分析,船长决定驶进西沙群岛锚泊。夕阳下的西沙群岛琛航岛

水手长带着两名水手,冒雨在前甲板上抛锚。

锚泊地点离晋卿岛大约400米,晋卿岛是西沙群岛中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附近的琛航岛却有驻军,这两个岛在1974年西沙海战后,被中国军队从南越军队的非法占领中收复。

(航海日志。2000年11月21日,中国渔政31号继续锚泊西沙群岛晋卿岛)

全船动员捡菜,后甲板上热闹非凡。船员们把发黑变烂的菜叶挑出来,防止坏叶扩散。

蔬菜非常重要,缺乏蔬菜会导致诸多疾病,所以每次出航,船上都会在冷库里储备大量蔬菜,但无论量有多大,最多只能保证30天左右的供应,再往下即使还有存货,也都变成了没有营养的粗纤维,色香味俱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山穷水尽的时候,存放在仓库底下的冬瓜就成为饭桌上唯一的绿色食物,支持剩下的30天时间,船员们都知道,没有蔬菜的30天,那才真叫度日如年!

31号船上的一位业余诗人曾经慨叹:大海啊,你为什么都是水?拿到大陆上,这句话挺傻,但在南沙守礁的日子里,谁都不觉得好笑。

(航海日志。2000年11月21日,中国渔政31号继续锚泊西沙群岛晋卿岛)

船上今天安排了军事演习。指导员负责发放武器,船长坐镇驾驶台严密注视各方面情况,副大队长按响警钟,船员全副武装,迅速到达各个战位。31号船最厉害的自卫武器是后甲板上的两门12点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其余战位配备的都是轻便的武器。

在南沙美济礁,过去几年31号船经常受到外国舰船的骚扰,船长、轮机长等人都曾经在面对面的挑战中接受了考验,并因此立功获奖。

饱经风浪的船员船员们心里都明白,他们练的不是花架子,虽然他们中没有任何人希望再遭遇冲突,但如果再有类似事件发生,他们巡视渔场、制止非法捕捞的职责,就会马上变为为保卫祖国而战,要知道,美济礁离外国非法占领的一个岛礁,仅仅有22海里的距离!

(航海日志。2000年11月22日,中国渔政31号启航前往南沙群岛美济礁)

今天是31号船在西沙海域锚泊的第三天,大家心里都非常焦急,在美济礁等待换防的中国渔政32号船,已经“超期服役”了将近一星期,物资储备接近底线,急切盼望31号船尽早接过守礁任务。但天气预报在预计海面风力由10级减为8级的同时,指出航线上仍有大浪,局部地区更加有3.5米的巨浪。

船长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下决心抓住两次南下冷空气之间的时间差,趁风力略为减弱的短暂机会起航。

傍晚,31号船起锚,离开了把船与大浪隔断开的西沙岛链,向着大海更深处驶去,接下来的航行,就再找不到可以锚泊避风的中途站了,除了自己,它不可能有别的依靠。

(航海日志。2000年11月23日,中国渔政31号在前往南沙群岛途中遭遇大浪和巨浪)

几米高的海浪连续不断地向31号船扑来,狠狠地翻过前甲板,再重重地打在驾驶台的玻璃上,汪洋里的一艘船,就像独自一人行走在崇山峻岭之上,是那样的渺小和无助。

左右摇摆的角度在30度以上,船舱里的东西都经过了加固,但仍然被摔得乱七八糟,水手只能用绳子把自己固定在驾驶台上。船员们一个接一个晕船,饭也吃不下,只要没轮上值班,他们都宁愿静静躺在床上,默默忍受晕船的痛苦—没晕过船的人,永远想像不到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你躲也躲不开,逃也逃不掉,船上曾经养过一只猫,就是因为不堪忍受晕船的痛苦干脆跳海自尽!

不管多大的风浪,也不管晕船不晕船,轮机长和他的几个同事,都要下到机舱,在这个位于海面以下的密闭舱室里,检查发动机的工作情况,保证船的动力不出任何问题。

(机舱同期声:夏天时这里的温度高达50度)

(单色画面:船长和轮机长和家人在一起)

单调和枯燥的航海生涯中,船员们最最喜欢回味家庭的温暖,连一丁点儿的细节都不愿意漏掉。

和年轻的士兵一样,渔政船的船员也是到南沙守礁,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毕竟已是拖家带口,不可能像年轻的士兵那样无牵无挂。

船员的家都在广州,在这座繁华的都市,又有多少人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国家的海洋权益,常年奔走在遥远的南沙群岛!

(航海日志。2000年11月25日,中国渔政31号船抵达南沙群岛美济礁)

经过两天两夜和风浪的搏斗,31号船终于驶近了南沙群岛美济礁。

美济礁是中国目前管辖的南沙群岛的岛礁中,离大陆最远的一个。八年前,中国一支船队第一次来到这里执行公务,然后一直驻守在这里。

美济礁据说是海底的一座死火山,环形的礁盘在退潮时才露出水面,但在海底挡住了大海的波浪,使到礁盘里的泻湖风平浪静,珊瑚茁壮成长,只有火山爆发时熔岩流出的缺口,天然形成了船只进出的航道。

31号驶入美济礁的瞬间31号船高速驶进美济礁航道,GPS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的数字显示出本次航行的终点。

按照惯例,31号船先靠上指挥船,把运来的给养送过去,除了最受欢迎的青菜以外,还特意运去了啤酒,这是广州一家知名啤酒集团公司送给南沙卫士的心意。

接着,接班的中国渔政31号船,慢慢靠上交班的中国渔政32号船,一个单位的同事在南沙相见,带来家里最新的消息,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握着手都有说不完的话。

(同期声片断。移交仪式)

31号船的会议室,32号船正式把守礁任务移交给31号船。

随后移交的,还有这个位于泻湖中央的鱼排,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正在进行南沙人工养鱼试验,养的都是附加值比较高的海鱼,看起来试验的进展颇为顺利。船员们都很自豪,如果说这是口鱼塘,那肯定就是中国离大陆最远的一口鱼塘了。

31号船的代表坐上小艇上到礁盘上,看望守礁工作人员。

美济礁礁盘远眺礁盘上第一代高脚屋的艰苦条件依然在目,盛放的太阳花在高盐、高温、高湿的恶劣环境里充满生机,一如培育它们的守礁工作人员。

美济礁上的人们来自天南海北,友情却特别深特别真,在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寂寞生活中,这份友情尤其被大家珍惜。

傍晚,32号船离开美济礁。

31号船和它的船员要在美济礁值班45天,他们吃住在船上,收不到电视,打不通电话,没有报纸和书信,淡水必须限量供应,直到另外一艘船前来换班。

驻守在南沙美济礁内的31号船当你在电视上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还坚守在离广州千里之外的南沙;当新世纪第一缕晨光照耀在南中国海,你知道,他们一定是在美济礁上迎接崭新世纪到来!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