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证1997

Posted: 1997-07-01 by 纽士巴(newsbar) in 时评快呛

    直通车从广州东站开出,沿着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直驶香港。
    不知不觉之间,列车平稳通过罗湖桥,进入香港区域。
    1997年,从广州到香港,一小时左右的直通车旅程,舒适而且方便。
    假若时光倒流四十年,从这段已经褪色的历史影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乘客要下车步行走过罗湖桥,然后再换车离开。
    恍如隔世的情形,使人感慨将近半世纪的沧海变迁。
    李镜权在香港九广铁路公司服务多年,他说这条沟通粤港两地的铁路,确实今非昔比。
    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年4月,中断了30年的直通车恢复运行,香港与广东及内地其它地区的铁路交通大为方便。
    1911年开通的广九铁路东线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九广铁路公司正在谋划投资世款兴建西线。
    事实上,好像广九铁路这样的交通运输业,除了给内地和香港的经济和人员联系带来方便以外,更给香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粤港关系显然是香港经济界常议常新的话题,相连的地理环境和目前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使粤港关系成为香港未来经济走势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1997年,香港进入新纪元,在这个历史时刻总结和前瞻粤港经济联系,除了添加喜庆气氛之外,对于讲求实际的广东人和香港人来讲,都更有实际的意义。

“霓虹灯光,购物天堂,
自由都市,百业繁旺,
捕鱼小岛,遍历风浪,
在地球一小角,却负名望
在东方有粒珍珠闪闪发光……”
    (许冠杰:《洋紫荆》,词曲:许冠杰)

    香港创造了经济奇迹,经济分析家指出如下不容忽视的因素:香港背靠广东,面向太平洋,香港起着门户的作用,而广东和内地其它地方又成为香港繁荣的依托。
    正如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分析家们马上注意到广东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一样。
    确实,广东人看香港人和香港人看广东人一样,都有如出一辙的感觉。
    比如讲话,虽然词汇略见不同,但是一口广州话已经使其它地方的人们,难以分辨谁来自广东,谁来自香港。
    又比如两地的少女一样的小巧玲珑,一样的风姿迷人。
    再比如流行歌曲在两地同样流行,而经商、做老板大概是两地共通的另一种流行。
    在香港经济起飞的艰难创业年代,广东人在多个方面助了香港人一臂之力。1997年对香港的采访,香港人都非常乐意见证广东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
    食在香港与食在广州同样出名,但是香港人都知道,食在香港的原料,绝大部分来自内地,其中又有相当数量来自广东。
    香港政府渔农处的资深官员透露,内地输港的农副产品,绝对可以用“长期稳定”来形容。
    成立于1966年的香港贸易发展局,是香港最主要的半官方贸易机构。当被问及粤港经济联系在香港贸易发展中的地位的时候,该局助理总裁杨吴帼眉使用“伙伴关系”来加以评价。
    内地游客特别是广东游客在香港的消费,也都成为香港旅游业和零售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香港旅游协会也是一个半官方性质的机构,195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推动香港旅游业发展,成绩斐然。该会总干事陈郑绮艳认为,一个粤港澳联通的旅游网络,一定可以为三地旅游业带来更加可观的收益。
    讲到粤港经济联系,香港政府经济顾问邓广尧认为,联系最密切的还是制造业,“前店后厂”是目前普遍的分工模式。
    如果说邓广尧更多是从经济政策的角度看待粤港经济联系的话,白手兴家的“领带大王”曾宪梓就已经将这种业已存在的联系更多地表现在他的经营活动之中。
    当广东一些企业,比如顺德科龙集团准备将总部迁往香港的时候,曾宪梓却打算将“金利来”的生产总部迁入他的家乡、广东省梅州市,再将营运总部迁入广州。日益频繁的企业流动或者可以说明,原来港商向广东投资的粤港经济联系逐渐进入互相融合、双向交流的新阶段。
    中华经贸商会会长李秀恒笑言自己一半身家放在广东,他说广东的经济开放使香港商人也使香港经济得到许多益处。
    这些限量生产的香港回归祖国纪念表,是李秀恒的公司在广东东莞生产的。
    对于精明的香港商人来说,7月1日的回归只是一个富于象征意义的隆重仪式,在这个日子之前,其实他们的心思和生产经营活动早就回归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使他们信心十足。
    遍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商投资企业,大大加快了广东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也构造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香港新纪元的降临,为粤港经济联系开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粤港经济联系升级换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上了两地官员和经济界人士的议事日程。
    香港的经济学者出于专业的敏感,对粤港经济联系的模式转换提出更加紧迫的呼吁。
    提升粤港经济联系水平,不单止是广东和香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它同时也是中央政府顺利实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思的明确要求。

“在东方,有粒珍珠闪闪发光,
为未来香港再努力干,
不断发展使它更光,
互相帮,困境风波一起去挡,
让洋紫荆永远盛放……”
    (许冠杰:《洋紫荆》,词曲:许冠杰)
 “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罗大估:《东方之珠》,词曲:罗大佑)
    香港,这颗名符其实的东方之珠,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但是一个半世纪前,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占香港的时候,只是看中了这里的天然良港以及战略价值,当时的英国外交大巴麦尊公开预言,像香港这样“渺无人烟的荒岛将不会成为贸易市场”。
    香港人创造了奇迹,从这段由香港贸易发展局提供的影片里,谁都不难体会到内中蕴含着的自豪感,是的,最使香港人眉飞色舞的,就是香港的经济成就了。
    更加值得香港人自豪的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人用了40年时间,就达到了英国人用200年才达到的经济增长目标。
    任职香港亚洲电视高层的余小姐曾经留学英国,观察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以来香港社会的变化,她说现在自己感到乐观。
    亚洲电视知名艺员林建明也认为,人心不安的时期早就过去,现在香港人想的和以前一样,就是实现有朝一日发达的理想。

“谁令这小岛变成重地,
谁令这姿彩不可忘记,
每日每天,
亲切点、可爱点,
温暖点、真挚点……”
(成龙:《我爱香港》,曲:林夕,词:李宗盛)

    香港明天会更好,既是香港人的祈祷,也是香港人可见的现实,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的邓小平一针见血指出:“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现实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香港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香港回归祖国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见惯风风雨雨的渔民,直截了当地说:回归的心意,是什么风浪都阻止不了的。
    善于捕捉商机的香港人,将橱窗布置得美化美奂,他们相信香港回归祖国这件世纪盛事,一定会给他们的生意带来好运。
    在摊贩云集、保留了最多传统文化的庙街,各式各样的回归纪念品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当然,150年英国殖民统治会给今日的香港社会遗留下一些问题,为了消除殖民教育的影响,香港教育界有识人士主张对年轻一代加强国家民族意识教育。
    从1949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国庆节,香岛中学的师生都会在校园内举行升起五星红旗。1997年,升旗仪式更在每天早晨举行。
    庄严的升旗仪式和仪式后校长的讲话,以及学生们自己制作的校刊和墙报,在香港下一代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之上,也飘扬在香港人的心里。
    冯仕强是一家工程公司的老板,也是屯门一个居民组织的负责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又是靠自己的双手创业兴家,他话希望香港的繁荣可以一直持续。
    在他居住的屋村里,他一口气组织了好几项活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冯仕强一家都非常热衷参与社会服务,他的太太是屯门区议员,这天晚和先生一起张罗回归庆祝活动,她相信实行港人治港,是香港民主发展的一次飞跃。
    冯仕强话他欣赏载董建华的为人处事方式,拥护第一个由香港人自己出来的行政长官。
    董建华曾经是成功的商人,用果断办法处理过家族产业的重大危机使之恢复生机,在华人中声名远播。今日,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
    政权交接,百业待兴,董建华及其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施政走向成为香港人甚至全球华人关注的焦点。
    但是分析家也会注意到,董建华及其领导下的第一届特区政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日益强大的中国和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二是香港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普遍认同和赞成,而正是这些才华出众、勤劳拼搏的香港人,在过去创造了神话一样的经济成就。
    香港明天会更好,是愿望,是理想,更是随着香港新纪元诞生每天都在得到验证的事实。
    香港明天会更好,就是全体中国人共同见证的一九九七!

“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双手
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让我拥有真心的脸孔……”
    (合唱:《明天会更好》)
“……
让我们祈祷明天会更好!”

  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作者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